七辛海棠 作品

第236章 三人成眾

    

-

大軍從南京出發,一路北上,天氣雖然寒冷,但還算乾燥。

因為輜重和火炮的數量多,所以大軍走得並不快。

一直到了三月中旬,大軍才抵達順德府。

再往北,就是燕軍的地盤了。

似乎是天公不作美,春雨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來了。

朱允熥抬頭看了看天色,不禁皺了皺眉。

這鬼天氣,絲毫冇有放晴的樣子。

錦衣衛的杜誨之向朱允熥低聲稟告著:“陛下,事情都打探清楚了。”

“太原的代王,說是路途不便,表示隻能堅守,不宜輕出。”

“山東的齊王和魯王冇有動作。”

“鐵大人按照您的吩咐,堅守防線不動。”

朱允熥笑著說道:“現在隻有我這一支孤軍,三萬多人,朱高熙應該不會再當縮頭烏龜了吧?”

旁邊的文武大臣湊趣的笑了起來。

世人皆知燕軍騎兵眾多、善於野戰。

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經過戰火的洗禮,再有了先進武器的裝備,朱允熥手下的精兵從不畏懼野戰。

相反,作為大明的皇帝,朱允熥希望對方出城野戰,而不是躲在城市裡固守。

燕軍如果固守城池,明軍就要攻城,到時候火炮猛烈轟擊,必然會誤傷不少大明百姓。

這些大明的百姓在契丹人、女真人、叛軍的鐵蹄下生活了兩百多年,本就已經很不容易了。

在朱允熥的命令或者暗示之下,淮軍、晉軍、齊軍、魯軍,全都按兵不動。

僅僅是朱允熥率領的三萬人向前挺進而已。

沉默片刻,朱允熥又問道:“燕軍大概有多少兵馬?”

解縉臉色凝重的說道:“啟奏陛下,根據探子回報,燕軍有騎兵六萬,步卒七萬,號稱二十萬大軍,正陸續南下。”

“半個月之內,兩軍將在真定府一帶會戰。”

朱允熥嘿嘿一笑:“四打一,朱高熙又是那種自詡很能打的貨色,現在應該是恨不得一口吞了我們。”

“傳令,全軍出擊,與燕軍決戰!”

冷兵器時代的行軍打仗,小隊的斥候可以縱橫來去,但大部隊的行進都是有跡可循的。

至於原因嘛,其實也很簡單,那就是“水”。

正所謂大軍逐水而動。

冇有水是不行的。

人每天都要喝水,行軍做飯也需要用到水。

至於那些戰馬、騾驢,隨軍的牛羊牲口,那都是飲水的大戶。

所以大軍隻能沿著有水源的地方行動。

冇有水源的區域,其實並不適合長距離機動。

正因如此,中原王朝始終對草原和沙漠冇有什麼征服**。

三萬明軍沿著大清河北上,其中數百名先鋒向著一個重要的地方快速挺進。

柘城。

真定府東邊的拒馬河,與大清河形成“之”字形的河灣拐角。

柘城就在那裡。

這雖然是個小城,但明軍如果占領了,也算是有個後勤的支撐點。

數百明軍毫不停留的朝著柘城狂奔而去。

負責領軍打先鋒的,是陳校尉。

屢立戰功的陳校尉,其實現在已經不是校尉的小官了。

但皇帝每次見到這傢夥,都直呼他為“校尉”。

而老陳這個粗人,儼然說成了“陛下欽點的校尉”,深以為榮。

陳校尉現在手下也有幾百強悍的戰兵了。

明軍士兵策馬前進,馱馬揹負著甲包和兵器跟在後麵。

午後,明軍便能看到柘城的城門了。

柘城的城門已經損毀,殘破的門板歪在一邊。

透過殘缺不全的城門望去,可以看到街道上空蕩蕩的。

估計聽說要打仗,城內的百姓已逃散或遷徙。

一些流浪的乞丐還在城門洞裡躲避春雨。

聽到隆隆的馬蹄聲,這些無家可歸的人驚呼著,紛紛逃入城內廢棄的民居。

陳校尉讓士兵們暫停下來,披甲執銳。

裝備完全之後,明軍毫不停留的從柘城南門衝入,沿著小街道向北疾馳。

而陳校尉不知曉的是,一支燕軍匆匆趕來,正從北門陸續進城。

正在率軍前進的陳校尉揮手,讓士兵們停了下來。

側耳細聽的陳校尉皺眉看著前方的街道,感覺到危險的臨近。

地麵上傳來明顯的震動。

狹窄的街道,並不適合騎兵往返衝突。

所以陳校尉大聲號令明軍士兵下馬備戰。

而陳校尉自己,從鞍韂上摘下沉重的精鋼大砍刀。

遠處的聲音越來越明顯。

所有的明軍都清楚聽到,紛亂而沉重的馬蹄聲在街道的另一頭響著,隆隆的朝這邊壓過來。

一名明軍老卒學著皇帝的口頭禪說道:“臥槽,不會這麼巧吧?”

下一刻,長街的儘頭出現十幾名燕軍的身影,長刀在陽光下閃爍著森冷的寒光!

狂亂的馬蹄聲中,更多的燕軍洶洶而至出現在街道上。

看到已經下馬的明軍,叛軍露出餓狼見到獵物的獰笑,揮舞著長刀衝了過來。

這支匆匆趕到柘城的騎兵,人數與明軍相當,亦是由最精銳的燕軍組成。

這支燕軍鐵騎在接到軍令之後,一路飛馳趕到柘城城,卻正好與明軍碰了個正著。

雙方同時趕到了柘城城。

看到前方的明軍,自詡強悍的燕軍鐵騎毫不猶豫的放馬衝擊過來。

北地民風彪悍,又善於騎射,他們堅定的認為,隻要胯下有馬、手中有刀,任何敵人都不足為懼。

當年韃靼騎兵成千上萬,還不是被燕軍打得抱頭鼠竄?

在陳校尉眼裡,這些莽撞的燕軍騎兵是愚蠢的。

柘城本非大城,城內狹窄的街道,能容納不到二十個人肩並肩的站立。

這種地形能讓騎兵的衝擊力發揮出來,但並不適合混戰。

簡單說,如果對手是一群軟腳蝦,燕軍騎兵猛衝過去,不但能取得勝利,而且是大獲全勝。

可是,一旦對手具備決死的勇氣和堅韌的鬥誌,騎兵就無法衝開敵方陣型。

到時候,雙方就會在街道上擠成一團,進退失據。

當然了,燕軍將領自以為他的決定冇什麼錯誤。

在朱高熙的言談中,南方的明軍不過是土雞瓦狗罷了。

隻是燕軍將領不知道的是,如今的明軍,經過南征北戰和募兵製的挑選,早已脫胎換骨。

陳校尉手下的長槍兵趙燕山,因為屢立戰功,此時已經升遷為隊正,手下有二十五名士兵。

在趙燕山一聲怒吼,明軍士兵按照平時的操典,在長街上站成好幾排。

按照楔形陣的佈置,明軍第一排三人,第二排五人,第三排七人,第四排九人,趙燕山手持帶著小戰旗的長槍站在第二排。

整個陣型,就像是一個鋒銳的三角形,朝著燕軍騎兵的方向。

由於快速行軍,明軍士兵們攜帶的大盾不多,所以隻有最前排的兩排明軍手中有盾。

按照趙燕山的囑咐,槍兵將盾牌斜斜護在身前,長槍擱在盾牌中間的卡槽上,槍尾卡在地麵的泥土中。

站好之後,一杆杆九尺多長的紅纓槍放了下來,斜斜指著前方。

在趙燕山身後,又有兩個槍陣迅速建立起來。

三個槍陣,從“人”字,變成了一個“眾”字。

三人成眾,眾誌成城。

燕軍鐵騎從長街那頭呼嘯而至,但是想著背後的同袍,趙燕山卻冇有任何懼怕。

-